顯示繩文時代後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地形的變化
日出山南麓的貝塚的存在自大正時代起就為人所知,但實際上許多文物是在 1932 年的軍事建設過程中出土的。 戰後進行的全面發掘發現了許多事物。貝塚由三層貝類組成,下面一層裝有陶器和其他物品。從最底層出土的文物是最古老的,那裡發現的許多繩文陶器都有繩索或螺旋圖案,或者口部有刻痕,可以認為是繩文時代後期製作的。 另一方面,從上層貝殼出土的陶器沒有任何圖案,是繩文時代後期的,陶器的內部和外部都被拋光得閃閃發亮。也就是說,這個貝塚很可能是繩文時代後期到繩文時代後期形成的。 還出土了石鎚(掛在漁網上的重物)、石鑞(矢尻)、石勺(剝動物皮的工具)等石器。這些由產自四國和山口縣東部的安山岩製成,顯示當時與這些地區有貿易。 目前已發現貝類約40種,是貝丘的主體。蛤類最常見,佔總量的70%,其次是牡蠣、短頸蛤、鹽吹、螺螄、螺螄、紅蟹等。 有趣的是,當你向上移動到上層時,生活在高鹽含量地區的蛤的數量會減少,而生活在淡水進入的地區(例如河口)的蛤的數量會增加。這可能是因為,當貝丘開始形成時,日地山周圍完全是海洋,但太田川帶入的土壤使其幾乎與陸地相連。 貝類中也混有少量的鹿骨和魚骨。 當我們仔細觀察比地山貝塚時,我們開始看到很久以前,人們就住在這個地區,以捕魚、採集貝類和用弓箭打獵為生。 繩文時代後期貝塚被廢棄的原因被認為是由於稻作技術的傳播和人們為了尋找合適的土地而遷移所致。 地點:廣島市南區比地山本町指定日期:1950年3月22日
INFORMATION
- 營業時間
- 全年開放
- 地址
- 〒732-0816廣島縣廣島市南區比地山本町